如何从法律层面打击诈骗

发布者: admin | 发布时间: 7-26 08:42| 查看数: 24| 评论数: 0|查看更多

《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亮点解析:如何从法律层面打击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这个如毒瘤般的存在,近年来愈发猖獗,给人们的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威胁。不过,随着《反电信网络诈骗法》的出台,打击诈骗终于有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今天,咱就一起来瞅瞅这部法律的亮点,看看它是怎么从法律层面来打击诈骗的。
多部门协同作战,形成强大合力
电信网络诈骗涉及多个领域,单靠某一个部门根本无法有效遏制。《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规定,国务院要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机制,统筹协调打击治理工作。地方各级政府也得扛起属地责任,组织领导本区域的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开展综合治理。
公安机关在这场战斗中牵头负责,要加强依法打击。而金融、电信、网信、市场监管等部门,也都得依照职责履行监管主体责任,管好自己行业领域内的事。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则要发挥审判、检察职能作用,依法防范、惩治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就连电信业务经营者、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互联网服务提供者这些企业,也都承担着风险防控责任,得建立反电信网络诈骗内部控制机制和安全责任制度,加强新业务涉诈风险安全评估。这就好比一场拔河比赛,各个部门和企业都握住绳子的一端,齐心协力,共同对抗诈骗分子。
加强源头治理,斩断诈骗 “黑手”
电信网络诈骗离不开电话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等这些 “工具”。为了从源头上防范,法律对这些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比如说,办理电话卡不能超出国家规定限制的数量,要是发现有异常办卡情形,电信业务经营者有权加强核查或者直接拒绝办卡。而且,电信业务经营者还得对监测识别的涉诈异常电话卡用户重新进行实名核验,要是核验不通过,就可以限制、暂停有关电话卡功能。
在金融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支付账户及提供支付结算服务时,得建立客户尽职调查制度,依法识别受益所有人,采取相应风险管理措施,防范账户被用于电信网络诈骗活动。对经识别存在异常开户情形的,同样有权加强核查或者拒绝开户。就像给诈骗分子的 “作案工具” 上了一道道锁,让他们难以得逞

加大惩处力度,让诈骗分子付出沉重代价
对于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行为,《反电信网络诈骗法》加大了惩处力度。以前,对于一些尚不构成犯罪的电信网络诈骗行为,处罚可能相对较轻,导致一些人有恃无恐。现在不一样了,法律规定对于这些尚不构成犯罪的人员,也要从严处罚,没收违法所得,处违法所得 1 - 10 倍罚款或者十万元以下罚款,还可能由公安机关拘留。这可比对普通诈骗的处罚重得多。
同时,法律还严厉打击涉诈黑灰产活动。明确规定不得非法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等;不得非法制造、买卖、提供或者使用 GOIP(一种虚拟拨号设备)、“猫池” 等涉诈设备;不得提供涉诈支持、帮助活动等,一旦违反,就要面临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和拘留等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得根据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不仅如此,对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关联犯罪的人员,以及从事买卖、出租、出借电话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等用于电信网络诈骗的相关人员,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记入信用记录,并采取相应惩戒措施。这一系列的惩处措施,就像给诈骗分子戴上了紧箍咒,让他们不敢轻易伸手。
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公众防范意识
提升社会和公众的防范意识和识骗能力,是反电信网络诈骗工作的重要一环。《反电信网络诈骗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和部门有宣传教育职责,要普及相关法律和知识,提高公众的防骗意识和识骗能力。有关部门和基层组织要加强对老年人、青少年等易受害群体的宣传教育,开展反诈宣传教育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等活动。行业企业也有反诈宣传职责,要对本领域新出现的诈骗手段及时向用户作出提醒,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非法买卖电话卡、银行卡、互联网账号的法律责任作出警示。新闻单位也要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此外,还鼓励群众举报,并建立了奖励和保护制度。通过这些措施,营造出全民反诈、全社会反诈的浓厚氛围,让诈骗分子无处遁形。

总之,《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从多个方面对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作出了规定,这些亮点就像一把把利刃,精准地刺向诈骗分子的要害。相信在这部法律的保驾护航下,电信网络诈骗活动一定能得到有效遏制,我们的财产安全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学习法律知识,提高防范意识,共同为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贡献自己的力量。

0 1

最新评论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查看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列表

© 2022-2025 守护者 TEL:18088088282 网络资源 如有侵权 告知立删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